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只要别人一盯着你,就什么事也做不好了?
比如,写作业时,如果旁边爸妈盯着,就什么也学不进去了。
比如,工作时,如果领导在旁边站着,做事的效率就低了很多。
我听到这样一句话:“人一被凝视,就会变蠢”。
当我们发现或是认为,自己正在被观察、批判的时候,内心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惶恐、无所适从,就什么也做不好了。为什么会这样?你首先要了解一个概念:自我客体化。
花季雨季都有你
一、自我客体化
是指个体将自身视为一个被观察、被评价的客体,而非具有主体性的存在。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可能经历这种心理状态。“自我客体化”是指个体行为的出发点不再源于自身的感受和意愿,而是站在他人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合适。
在这样的状态下,自我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主体,而成了供他人评判和凝视的客体。于是,为了让旁人满意,你变得事事小心翼翼。然而,越是这样紧绷的生活,就越容易失控。当被持续凝视时,我们就成为了他人的一个客体、一个工具。
二、自我客体化会导致情绪问题。
长期处于自我客体化状态还会对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频繁出现,因为个体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担心自己的外在表现会引发他人的负面评价。
这种负面情绪会进一步干扰个体的思维和行为,使其在面对各种挑战时难以发挥出最佳水平。
三、自我客体化会导致关系疏离。
当你将自我视为客体时,你与自己的情感和需求逐渐疏离。你不再关注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而是关注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子。
此外,自我客体化还会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当你过度关注自己的表现时,可能会忽视他人的感受,导致关系疏远。
你看,困在他人凝视下的自我,就像是一个囚徒,自己审判自己,自己将自己拘禁在心中的牢笼里,无法挣脱。
四、如何打破自我客体化的循环?
那么,要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凝视呢?实际上,生活中来自于他人的审判的视线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也很难摆脱别人的凝视。但我们仍然可以从自我出发,做出一些改变,重新找回自我的主体性。给你以下几个建议:
1.觉察与反思
打破自我客体化的第一步是觉察到它的存在。你可以问自己:“我是否在用外界的标准来评价自己?”“我是否过度关注自己的外表或行为?”
通过反思,你可以意识到自我客体化的模式,并开始改变。
2.强化主体意识,找回主角感
当别人凝视你时,如果对他人进行回应、认同和缠斗,反而会加剧你的客体化困境。那,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在意。不要去理会别人审视、检阅和控制的眼光,相信自己的选择,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别人的看法和意见,只是一个参考,却不能代替“我”做决定。
所以,在面对选择和决策时,优先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尊重自己的直觉和感受,不轻易被他人的意见和外界的压力所左右。当你感到不舒服或不开心时,要深入探究原因,这可能是你的内心在向你传达重要信息,提示你需要做出调整或改变。
切记,不要倾注太多的能量在他人的视线里。毕竟,我们的人生还有太多的主线任务要做。
3.重新定义自我价值
自我客体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活在了别人或者外界的标准里。
所以,你需要将自我价值从外界的标准中解放出来。试着问自己:“除了外貌或成就,我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通过重新定义自我价值,你可以减少对外界评价的依赖。
让我们停止用外界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而是用内心的声音来定义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
致最爱的同学们:
就像尼采所说:“你要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既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也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传。” 在参加社团活动、规划未来发展方向时,都要优先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尊重自己的直觉和感受。在学习和生活中,大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在小组讨论中,因为担心自己的观点不被认可而不敢发言;在参加社团活动时,因为害怕别人的评价而畏手畏脚。这其实就是陷入了“自我客体化”的陷阱,将自己视为被他人观察和评价的客体,而忽略了自身的主体性。但是,我们的人生是属于自己的,不应该被他人的期望和评价所左右!
如果你也有心理上的一些小烦恼,欢迎向我们倾诉!
地点:介夫楼309旁(智能建筑学院心理咨询室)
联系人:厉老师
联系电话:0577-85100082
智能建筑学院心理健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