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熄灯时间了,伴随着“啪”的一声,宿舍内的顶灯灭掉了。小台灯、手机屏幕……六道亮光从六个床位上悠然亮起。约好新学期再不熬夜的舍友们,也超有默契地全部食言了。第二天也依旧是赶上早八却赶不上早饭的一天,甚至早八也只有身体赶上了,灵魂随着老师的吟唱再度入眠。一觉醒来,不禁自责不已:计划好再刷五分钟视频,怎么又是一点睡?
以上的场景便是睡前拖延的一种典型表现,是大学生、也是许许多多当代人的真实写照。
什么是睡前拖延?
睡前拖延的定义
睡前拖延,指在没有外部环境因素阻碍的情况下,未能在预定时间上床睡觉。人们明知道推迟睡觉的时间会使情况变得更糟,但还是以各种方式自愿拖延入睡。
你可能会想,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而已,只是多读几页书、多看几分钟综艺,多打两把游戏……没什么大不了的!然而,研究者们得出的结论可远非如此 。有研究表明,相比正常入睡者,睡前拖延者感受到更多的压力和焦虑,抑郁症状也更为频发。
也就是说,即使对于没有睡眠障碍、和倒夜班等睡眠限制的“正常人”来说,仅仅拖延上床睡觉的时间,就会更容易产生各种意义上的不良影响。
睡眠拖延的种类
研究发现,睡前拖延具有多种不同形式。根据人们对睡前拖延行为的认知不同,我们可以将睡前拖延分为以下俩类:
?
故意性拖延
故意性拖延是最常见的睡前拖延形式,它指的是睡前拖延者充分认识到晚睡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影响,有意识地延迟就寝时间。比如,你知道明天早八有体测,明明知道十点就该睡觉了,但还是在短视频的海洋里“遨游”到半夜两点。
故意性拖延者常常试图给自己的拖延行为找理由,尽管这些理由不是晚睡的充分条件。
?
无意识拖延
无意识拖延指的是睡前拖延者没有改变睡眠计划,但没有注意到时间的流逝,意识到要入睡时已经过了原本预期入睡的时间。这种类型的睡前拖延常发生于进行沉浸式活动时,比如做手工、写作、看书等。但请注意,并不是投入工作到深夜就是无意识拖延哦!无意识拖延者只是没有意识到该睡觉了,并没有改变自己早睡的预期。
为什么会产生睡前拖延
心理因素: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涉及个人根据自己的目标调整思想、情绪、行为的能力。比如,即使宿舍外面寒风阵阵,你还是成功抵挡住被窝的诱惑去听感兴趣的讲座,这就可以说是一次良好的自我调节。
人们从仅产生意图到做出符合意图的行为,其间跨越的这一大步离不开自我调节的功劳。而此时你可能已经意识到,对于“定点睡觉”这一意图,睡前拖延便是人们从意图迈向行为路上的巨大绊脚石。
这块绊脚石能不能被成功移走,要看个人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研究者们发现,自我调节能力差者有着更为严重的睡前拖延现象。
不过要注意的是,自我调节能力并不固定不变,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最为核心的影响因素便是即时满足的诱惑与长远的目标之间的冲突。当“定点睡觉”的长远目标与游戏、小说等睡前活动相撞,越强的睡前诱惑对自我调节能力的干扰也就越强。
生理因素:睡眠时型
有研究者提出,自我调节这一心理因素是不足够的:睡觉早晚和我们自身生物钟所适应的昼夜节律有重要关系,这可能进一步导致睡前拖延的差异。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调控着日常节律;而睡眠时型指的是人们自身生物钟对睡眠与清醒时间的偏好。在一天24小时的昼夜周期中,有的人喜欢早睡早起,属于“清晨型”,又被称作“百灵鸟型”;有的人则更喜欢晚睡晚起,即“夜晚型”,又被称作“猫头鹰型”。“夜晚型”偏好晚睡晚起,工作和学习时间也随之偏晚;然而,社会规范不仅提倡早睡早起作为健康行为准则,也围绕相对更早的时间建立起日常生活规范。于是,“夜晚型”感受到的生物钟与社会时钟的错位冲突更为强烈,睡前拖延也随之而来。
致最爱的同学们:
莫言说:腾不出时间来睡觉的人,迟早会腾出时间来生病。这句话也反映了一种生活态度。部分同学可能觉得年轻就是资本,肆意挥霍睡眠时间,用于玩乐或无意义的事情上。但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尊重身体的生理需求,养成规律作息的好习惯。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长期睡眠不足会削弱免疫力,增加患病风险。大学生应明白,要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充足睡眠,这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表现。
如果你也有心理上的一些小烦恼,欢迎向我们倾诉!
地点:介夫楼309旁(智能建筑学院心理咨询室)
联系人:金老师
联系电话:0577-85100082
智能建筑学院心理健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