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学院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学院要闻

真理的味道我校2025年思政微课大赛圆满落幕

作者: 来源: 日期:2025-03-26 阅读: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及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3月26日下午,我校团委、宣传部、公共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于夫楼报告厅组织开展2025年度思政微课大赛。

图片

 

大赛伊始,由校团委书记董磊磊致辞。首先,他向积极参与比赛的师生和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并指出思政微课作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创新形式,能够以生动、鲜活的方式传递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对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董磊磊对参赛选手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希望选手们紧扣主题,将理论深度与青春视角相结合,用青年话语体系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二是鼓励选手们创新教学形式,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新媒体手段等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三是倡导选手们注重实践导向,将思政教育与社会热点、校园生活紧密结合,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图片

 

本次大赛分为院级初赛选拔、复赛筛选、校级决赛三个阶段。初赛阶段,各二级学院认真部署动员、精心组织选拔,共推荐60名师生参加学校复赛。经校团委组织评审,共有24位师生入围本次决赛。

图片

 

大赛设置了“红色教育类”“发展成就类”“青春奉献类”三大主题赛道,旨在引导选手们围绕思政教育核心主题,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从不同角度切入,以小见大,将深刻的思政内涵巧妙融入生动有趣的微课中。现场观众们也用掌声给予选手有力的肯定。评委们根据微课内容选题、设计、结构等多个维度,对参赛选手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图片

 

教师组风采展示:

“桥”见青春:三代“守桥人”的跨世纪答卷

创意设计学院 洪佳琳

图片

 

从35公里的海大道蝶变

看“八八战略”二十二载的实践伟力

智能建筑学院 熊铠

图片

 

红色基因 薪火相传

创意设计学院 陈楠

图片

 

永恒跳动的“中国芯”

公共教学部 李婵

图片

 

从“种庄稼”到“种文化”

看“浙”里乡村走文化强国路

创意设计学院  林雨萱

图片

 

“杭州六小龙”崛起引发的温州思考

公共教学部 李政

图片

 

禾下乘凉梦,赤子报国情

 

安全管理学院 陈婧怡

图片

 

传承莫高精神:樊锦诗的“一生一窟”

 

安全管理学院 杨苗苗

图片

 

在“浙”看,中国地理信息发展样本

 

人工智能学院 李德民

图片

 

海岛充电桩照亮浙江共富路

洞头区从“桩难寻”到“村村通”的精彩蝶变

 

新能源装备学院 王鹏

图片

 

见证温州蝶变,倾听“浙”里回响

 

新能源装备学院 黄露莹

图片

 

匠心筑梦 青春挺

 

人工智能学院 金于凯

图片

 

学生组风采展示:

铜哨嘹亮催奋进,巾帼弄潮谱新篇

人工智能学院 朱睿宁

图片

 

永不褪色的匠人精神

智能建筑学院 蒲思凯

图片

 

家书如照征程

安全管理学院 李婷婷

图片

 

商道脊梁:在霸权围堵中抉择民族气节

创意设计学院 张奕

图片

 

冰雪淬炼青春志,三“道”同行向未来

安全管理学院 宋佳颖

图片

 

从“一月红”到“月月红”  一颗杨梅的共富密码

安全管理学院 应徐雅

图片

 

回望来时路 寻味“井冈山精神”

应急技术学院 傅思妮

图片

 

职教筑梦途

创意设计学院 杨阳光

图片

 

江畔游到世界冰坛

新能源装备学院 崔轩烨

图片

 

从“浙”崛起

创意设计学院 宋豫川

图片

 

土特产“镀金”记

从乡间灶台到云端直播的共富密码

创意设计学院 方昊良

图片

 

量乾坤 匠心筑民生

老化改造的青春答卷

创意设计学院 毛伟翔

图片

 

最终获奖名单如下:

图片


优秀组织奖

安全管理学院 创意设计学院 智能建筑学院

图片

 

一等奖

教师组:洪佳琳

学生组(按赛道排名)朱睿宁 蒲思凯 应徐雅

学生组(按总分排名):朱睿宁 蒲思凯

 

图片

二等奖

教师组:熊铠 陈楠 

学生组(按赛道排名):张奕 李婷婷 宋佳颖 毛伟翔 方昊良 宋豫川

学生组(按总分排名):李婷婷 张奕 宋佳颖 应徐

 

图片

三等奖

教师组:李婵 林雨萱 李政

学生组(按赛道排名):傅思妮 崔轩烨 杨阳光 党如慧 齐涵颖 王星彤 王芯怡 李凯宇 王妍 应浚

学生组(按总分排名):傅思妮 杨阳光 崔轩烨 宋豫川 方昊良 毛伟翔

 

图片

优胜奖

陈婧怡 杨苗苗 李德民 王鹏 黄露莹 金于凯

 

此次思政微课大赛的成功举办,为我校师生搭建了一个锻炼表达能力、深化思政理解的广阔舞台。它以青年的独特视角阐释了时代命题,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双向奔赴和隔空共鸣。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课堂讲授,更是一次深度的思想交流和情感碰撞,是对青春故事的深度开掘、家国情怀的共鸣传递以及担当使命的自觉体会。

图片